APP下载

英译《黑鳗》后记

1983-07-15

读书 1983年1期
关键词:杨宪益后记文艺工作者

艾 青

一九五四年,我从南美洲回来不久,就到舟山群岛生活了一阵,使我有机会接触了渔民。当地的一个文艺工作者和我谈起一个民间故事,感动了我,我把它记录了,写成了《黑鳗》。当然这不可能是故事的原本,这是我的想象的一次大胆的飞翔。

至于诗里有关渔民的生活,是我同渔民相处的日子的收获。许多语言,尤其是许多渔民的谚语,是他们的语言。

《黑鳗》发表后,当时负责电影工作的同志曾有意把它拍摄成第一部彩色影片;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九五七年的政治运动,把他的意愿改变了。作品和人都受到株连。

经过二十四年,有人想把它改编成舞剧,也只是计划中的事。

最近,杨宪益同志有心把它译成英文,收进“熊猫丛书”里,我欣然答应。这样它又复活了。昨天晚上,我重新拿起来读了一遍,我感到惊奇:完全采用民歌的形式,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而它是属于一个年轻人的作品,从中可以感触到年轻人的心灵的跳动,现在再也不可能有这种跳动了——这些年人事的变迁,恍若隔世。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六日晨

猜你喜欢

杨宪益后记文艺工作者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记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