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凉悲壮 笔底风雷

1983-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5期
关键词:垓下东城乌江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司马迁以其辉煌的艺术结构、逸气纵横的笔触描写了项羽的一生及其成败关键,成功地塑造了我国历史上这一罕见的叱咤风云的英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历史转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揭竿起义,点燃了秦末农民战争的遍地烽火。项羽随叔父项梁乘时崛起。钜鹿一战,项羽帅义军破釜沉舟,一举粉碎了秦王朝的主力,自此他的势力大振。但就在此时,另一支以刘邦为首的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并抢先进入了函谷关。项羽破关而人,鸿门宴上刀光剑影,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然而就在最关键的历史时刻,项羽骄纵轻敌,放走了刘邦,急于分封诸侯,恢复割据局面,而且又极其残暴,渐渐失去了民心。于是刘汉集团的力量消长起了变化,项羽从优势转为劣势,经过一系列战争失利,终于山崩雪消,在垓下遭到覆灭。这里所节选的部分,便具体描写了项羽的悲剧结局。

本文叙事可分为垓下被困、东城之战和乌江自刎三个部分。其中东城之战一段,叙写最为详尽。项羽到东城的时候,身边只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双方兵力极为悬殊。然而,就在“围之数重”的情况下,项羽能果断地兵分三路,并在“复聚其骑”冲杀之间,“斩将、刈旗”,“杀数十百人”,自己却只“亡其两骑”。战斗过程的生动描写,再现了项羽力拔山岳、呼啸风靡的气概和勇猛过人的胆略,从而集中地表现了他英雄性格中最本质的内容。

记叙中,作者还刻画了项羽性格的另一方面。垓下别姬,他慷慨悲歌,感叹“时不利兮”;东城被围,他一再说“此天亡我”,把失败归之于“时运”和“天命”,这就暴露了他迷信武力,刚愎自用,至死不悟的草莽面目。在乌江岸边自刎之前他对亭长的一番话,虽然不失重义轻生、襟怀坦白的英雄本色,但终究不过是政治上的短见。这和刘邦屡遭惨败毫不气馁,必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的坚忍性格相比,显然是差一等的。不消说,项羽性格中的这些弱点,正是导致他终于失败的一个原因。当然,对于历史人物在政治斗争中成与败的剖析,仅从性格本身去找原因是不够的,还要从社会深处人心向背的决定性因素入手。

在艺术表现上,作者能够抓住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加以渲染,在紧张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浓墨重彩、历历如绘地描写了项羽率领残兵三胜汉军的英勇气概,同时,在叙述中又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神情毕肖地刻画了英雄末路复杂激烈、悲怆慷慨的矛盾心情,从而使项羽临难前的神情外貌跃然纸上,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指触声闻不可磨灭的印象。

项羽毕竟是推翻暴秦的英雄。对于他的失败和慷慨自尽,司马迁在严峻的批判中又给予了深刻的同情。为此,通过环境、场面的描写,创造浓厚的悲剧气氛,形成了本文写法上的另一特点。比如,垓下之围,描写项羽悲歌泣下而又用美人、宝马加以陪衬烘托,突出了悲凉气氛;东城之战,描写项羽勇猛战斗,创造了悲壮气氛;乌江水滨,描写项羽自刎,又表现了一种悲怆气氛。不仅有力地烘托了项羽的性格,而且也流露着作者对这个悲剧人物的同情。上述这些体现了《史记》对于我国传记文学的卓越贡献。

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概括历史演变的线索;在逼真的形象刻画中,寄寓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寓论断于序事”则又是司马迁对于中国史学的匠心独创。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太史公笔下滚动着历史的风雷、时代的足音。

——选自《中学语文自学之友》第四册

猜你喜欢

垓下东城乌江
成语名场面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聚焦质量 创新发展 推动东城教育再上新台阶
行吟乌江
吊乌江
券游东城
乌江,乌江
别有洞天
害死人的记者
水是用不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