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学并未进入电子时代

1981-01-01周汝昌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3期
关键词:红学胡先生黛玉

周汝昌

“红学也进入了电子时代!”“听说科学方法证明了前80回和后40回是一个人写的。”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心。

事实究竟如何?小作说解;

早年汉学家高本汉,好象已经用比较词语的办法去考察《红楼梦》前后的异同,结论是“一人手笔。”林语堂相信的大约也是这种理论。这次会上是陈炳藻先生所作的贡献,题目是《从字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就是对小说中的Vocabulary进行statisticalanalysis,所不同的是现在有了电子计算机。

与会者对陈先生所投入的功夫是一致钦佩的,由于他表示这只是一个初步结论,所以大家也都鼓励他继续努力。不过,许多人也表示,单单用这种办法,能否确定《红楼梦》原著与续作的作者是否一人的问题,还有怀疑。

记得这次在主席台上,左边是潘重规教授,右边是执行主席赵冈教授。潘教授评论时提到赵教授前几年已经小规模地试验了这一电子机统计工作。我立即“笔谈”,问赵教授:“所得结果如何?”他立刻写答:“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后40回是出于另手。”

即此可见,用此同一个方法,得出的结论也并不是一模一样的。

我曾试行指出:“同是中国人,同是乾隆时代,同是北京人,续作者又不能不有意仿效原著的语言文字,那么在词汇上发生类似和相同现象,是理所当然的,这能否证明即属一人?我们汉字文学的奥妙,却往往在文字迹象之外……”

其实,探本寻源之论,还是在于根究思想感情。这次经过香港,两次蒙小说家胡先生接待,并以他的著作《红楼水浒与小说艺术》见赠,这册铅字细小、250多页的小说研究专著,第一章就是“红楼梦的文字”,而第一节就是“后40回的用字”。他说:

“欣赏红楼梦最便捷的方法,是将后40回与前80回,互相比照一下,前80回与后40回相差极大,大部分非曹雪芹原作。有人认为,后40回根本不能读。”

他随后举了第87回的一个例子,这回书写的是黛玉想家,你看那是怎么下笔的?——

“……便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服侍,诸事可以如意……香车画舫,红杏青帘,唯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胡先生于是指出:“这种劣笔简直无法与原作相比。续貂之坏,完全是文字带来,文字破坏了黛玉的形象。这段文字赘累,庸俗。用的四字成语,又是馊文腐词。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象‘顺口溜,黛玉不会念这些字眼,一个人伤感时也不会这样文绉绉的念陈腐词句。什么香车画舫,红杏青帘,唯我独尊,又岂是黛玉随口说得的话!”

胡先生在这一章里用了5节来论述高鹗后40回的糟糕文字,我是句句同意,篇幅所限,不能尽举了。单从上面一例来看,你可感到那种空洞而又庸俗的文字的气味是何等强烈!试问:这种文字(其实是思想感情、文学造诣)上的区分,也能用计算机算得出吗?如果算不出,结果就会觉得词汇很多相同,应出一人手笔了。

会上多数人对此表示存疑,岂为无故之事哉。林黛玉象一个附庸风雅的冬烘夫子学念“词章”,李后主那个典故用在这里是如此地俗不可耐,它的“好处”何在!?红学并未进入电子时代——这是我的感受。

(摘自1980年第5期《战地》载《红美散记》电子时代一节,标题是本刊编者加的。)

编后话: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红楼梦》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但它还未为国内外红学家所一致接受。本刊特摘登《计算机闯入“大观园”》和《红学并未进入电子时代》两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红学胡先生黛玉
“科学方法”的诞生
打破传统红学史写作模式
以临床专业学生为中心的超声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胡适先生二三事
胡先生
回归文学本位与鲁迅的红学研究
胡先生
花呗明明已还清,芝麻信用却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