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1981-01-01汪贤度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3期
关键词:潍县板桥堂弟

汪贤度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终年73岁。他生活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号称清代“盛世”,但是封建社会各种矛盾已日趋激化,总崩溃的危机已在孕育之中。清廷统治者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势必采取更加残暴严酷的手段,史无前例的文字狱便发生在这三朝之内。在这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下,在扬州画坛上却出现了一支别开生面的新军,他们敢于突破清初以来追摹宋元的形式主义画风,而以生活气息浓厚、风格活泼清新,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的现实主义作品开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扬州画派”。这支艺苑新军,便是被那些以书画正宗自詡的复古派画师们讥为“扬州八怪”的郑燮、金农、罗聘、黄慎、高翔、李、汪士慎、李方膺等八位画家。“八怪”的书画艺术,各擅胜场;而郑板桥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他50岁任范县知县以前,生活穷愁潦倒,可是仍然谆谆告诫其堂弟,待人不要刻薄计较;有时受朋友馈赠或卖画有得,也常用来周济贫苦,“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做了县令,仍不忘惜老怜贫,拿了俸钱去帮助穷苦亲友,甚至说盗贼也原是穷苦百姓,可以“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据记载,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遭逢荒年,发生了人吃人的惨象。他不候向上申报就开仓赈贷,结果得罪了上官,愤而“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仍旧回到扬州鬻书画度日,过他那“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去了。

郑板桥的书画诗词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风格独特。清人马宗霍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所谓三真,就是在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板桥在一首《偶然作》的诗中也说过:“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抒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圣贤,笔墨之外有主张。”表明了他的创作思想。在与堂弟郑墨的家书中,他说,文学作品应该“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看他的诗文题画,无不贯穿这种精神,象《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悍吏》、《私刑恶》、《偶然作》、《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田家》、《贺新郎·述诗二首》、《潍县竹枝词》等许多作品,或者描绘人民的苦难生活,鞭笞封建宗法社会的黑暗罪恶,或者申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追慕左史李杜的鸿篇杰构。充满强烈的爱憎,理明词畅、浅近平易,绝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处。虽不能说已揭示封建社会的本质,然而在文网如此严密的当时,却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郑板桥的书画作品也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为当时后世所重的。他的书法以楷隶为骨干,而参以篆、草笔法,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随笔挥洒,瘦硬古拙,错落有致。他的画都以兰竹石为题材,疏淡飘逸,配以含意深远隽永的题字,耐人寻味。由于他的书画艺术有杰出的成就,海外友人也慕名来求。当时的高丽国相李艮访问中国时,就特地拜会郑板桥,请他写字。这也是中朝友谊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自1981年第2期《百科知识》)

猜你喜欢

潍县板桥堂弟
陆海之纵
调皮的堂弟
板桥善诵
郑板桥智断案
板桥河
方言趣事
小小机灵鬼
我的聋哑堂弟
竹枝声里话竹枝
山东潍县民间信仰习俗探析